國土資訊系統面對的課題為:由不同單位建置及供應之資料間的差異性,會造成不易整合應用的問題。對使用者而言,應用其他人的數值資料至少面臨三個問題:
1. 如何取得資料:使用者取得資料的管道,近年多半以網頁、網路服務、應用程式介面等方式,因此使用者端必須具有相關軟體來開啟網頁或網路服務。
2. 如何開啟資料:資料的開啟與其格式有關,許多軟體採用自訂的商業格式,必須使用支援該資料格式的軟體才能開啟,但軟體的價格往往非常高昂,若無法支援,就必須加以轉換,而轉換仍然可能遇到無法正確轉換的問題。
3. 如何解讀及應用資料: 舉凡資料的坐標系統、設計的屬性名稱、名稱後相關的語意、記錄的內容等,使用者若非該領域的專家,很可能產生錯誤解讀進而影響決策結果。
若能在資料流通環境發展一個共同遵循的標準,讓資料透過此標準記錄及流通,再使各軟體都可支援這樣的標準,就可以解決許多問題。整體標準之配套愈完整,運作成效就愈大。
近年資訊發展的前瞻課題中,「開放」一直是一個被高度重視的方向。開放具有許多層面,在資料格式上,意味資料的格式中立於商業軟體格式之外,透過一般的軟體工具即可檢視,例如TXT、CSV、XML、JSON等格式。換言之,使用者無需購買昂貴的專屬軟體,即可解讀相關的資料。
在政策方面,意味政府願意將本身擁有的資料在極少限制下,提供給民眾進行加值應用,促進政府與民間互動和協作。
國土資訊系統標準制度於民國93年開始推動,並參考國際標準組織(ISO 19100系列)標準及開放地理空間資訊聯盟(OGC)標準之作業模式,由各部會協同推動規劃整體架構發展,現階段已完成多項資料標準及共同規範。目前資料標準已分工由各資料庫或應用分組基於本身之權責而推動落實,未來可在共同之技術規範下持續擴展共享應用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