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五直轄市任重道遠 肩負臺灣未來發展的重責大任

  • 請選擇:民政司
  • 資料來源:民政司
  • 聯絡人:地方行政科
  • 聯絡資訊:02-23565408

內政部部長江宜樺今(7)日於中山大學演講「五都選後地方制度新局」,暢談本次縣市改制於今(99)年12月25日形成5個直轄市後,我國未來地方政府的定位與發展潛能。江部長表示,未來5個直轄市在北、中、南3個生活圈裡,要扮演領頭羊的角色,透過跨區域平台與周邊縣市進行合作,帶動區域的適性發展,共同為提升臺灣城市競爭力而努力。回顧我國地方制度的發展歷程,江部長表示,臺灣地區自民國39年起實施地方自治迄今,到今年剛好是60年,在法制上雖然有88年地方制度法公布施行的重大突破,但在行政區域調整上,除了臺北市在56年、高雄市在68年改制為直轄市,嘉義市和新竹市在71年改制為省轄市等小規模的行政區域調整外,就未曾作大幅度變動。江部長認為,面對當前全球化的快速發展,以及亞太地區經濟整合的趨勢,未來不再只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代之而起的是更加激烈的城市競爭,因此臺灣必須努力提升本身的競爭力,以確保我們在國際上的優勢,同時也必須兼顧區域均衡發展,以避免城鄉差距擴大,或貧富階層兩極化的後果,而本次縣市改制所形成的5個直轄市,就是帶動臺灣向上提升與區域均衡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契機。江部長說,隨著時代的變遷、都會區的發展、人口的遷移,社會各界咸認為我國的地方治理已形成一種困境,政府現階段有必要對於現行行政區域進行局部性調整,來確保國土永續及區域適性發展,而依據行政院98年3月召開的「全國國土空間發展策略規劃會議」,我國未來國土空間的基本結構,在臺灣的西部走廊,將整合人口聚落、地理區位、經濟產業、交通網絡、歷史文化、生態環境等諸多面向,以5個直轄市為核心,形成「北臺灣」、「中臺灣」、「南臺灣」3大經濟生活圈,而在國土規劃上,從人口及面積、產業發展、流域治理、生態環境、文化特色、生活圈經濟效益、都會區發展等因素綜合考量,將各縣市依據資源優勢互補條件、功能與特色,分為「北北基宜」、「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屏」、「花東」、「澎金馬」等7個區域,並逐漸推動與核心城市進行合作或合併,使各區域間既有地方特色又兼具互補功能。江部長強調,未來直轄市將扮演提升臺灣競爭力與帶動區域均衡發展的關鍵角色,所以除了要整合區域內的各種經濟、資源、公共服務,提升都會區域生活品質,成為都會區域內的政治、經濟、工商活動、交通運輸的中心都市外,更要透過以市帶縣的發展模式,藉由跨區域合作機制之建立,協助鄰近縣(市)發展。江部長並希望,未來5個直轄市長應摒棄政黨意識型態的對立,主動透過跨區域平台與鄰近的縣市合作,才能有效的整合政府有限的資源,提高地方治理量能,讓臺灣的地方制度朝更健全的方向發展。在與談時間,中山大學政治所所長廖達琪表示,本次5都形成是臺灣地方制度一個很大的變化,但要使城市有所發展,提高競爭力,國家必須給足夠的資源,例如高雄港市要不要合一?是否可以成為免稅的自由港區?高雄縣市合併後的負債如何解決?而區可否由直轄市自己決定是否自治?其他的鄉鎮市要如何整併?都是未來要面對的問題。而社科院副院長曾國祥則認為,全球化亦伴隨著在地化,故在5都改制之後,應該要尊重地方的生活方式,才能真正的南北平衡。政治經濟學系陳建瑜同學則質疑,在這次縣市改制的過程是不是缺少民眾參與的空間?尤其區的整併,對於比較偏遠的地區,是否更不利?也希望可以把中央的一些部會搬遷到南部來。最後中山大學識教育中心主任劉金源表示,希望改制後,中央能投注資源,讓高雄可以成為一個海洋運籌中心。今天的「中山通識教育講座」,是由中山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辦,主題為「民主向前行-五都選後地方制度新局」,邀請內政部部長江宜樺擔任講座,中山大學楊弘敦校長擔任主持人,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劉金源教授、政治學研究所所長廖達琪教授、社科院副院長曾國祥教授及政治經濟學系陳建瑜同學擔任與談人,共有中山大學師生約350餘人參與,會中提問非常踴躍,臺上臺下交流熱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