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社會傳統,對於民事糾紛或輕微的刑事案件,多由士紳出面勸導雙方互相忍讓,予以合理解決,這不僅可以杜息爭端,避免訟累,更是敦睦鄉里,導致祥和的優良社會制度,對於社會的安定,有相當積極的功能。因此,政府特頒訂「鄉鎮市調解條例」,由鄉、鎮、市長遴選鄉、鎮、市內具有法律或其他專業知識及信望素孚之公正人士,提出加倍人數後,並將其姓名、學歷及經歷等資料,分別函請管轄地方法院或其分院及地方法院或其分院檢察署共同審查,遴選符合資格之規定名額,報縣政府備查後聘任為調解委員,任期四年,就民間發生的民事或刑事事件,由調解委員來勸導當事人雙方互相讓步,以終止爭執的一種制度。
因此,不論雙方當事人以前爭執如何,經過調解委員會調解成立後,並報由鄉鎮市(區)公所送請管轄法院審核,經法院核定後,與法院確定判決有同一的效力,所以就產生下列的效果:
(一) |
調解經法院核定後,當事人就該事件不得再行起訴、告訴或自訴,經法院核定之民事事件,若當事人再行起訴,必遭法院裁定駁回,經法院核定之刑事事件,若當事人再行提出告訴或自訴,檢察官可以為不起訴處分,法院可以為喻知不受理之裁定。
|
(二) |
具有執行名義:法院核定的民事調解書及刑事調解書中,如記載給付一定數量的金錢或其他有價證券的,均具有執行名義,也就是調解書中的債權人不必再經過訴訟程序,可以依據調解書直接向管轄法院的民事執行處,強制債務人依照調解書內容履行債務,如果債務人不履行,可請求就其財產查封拍賣抵償。
|
(三) |
民刑事件於調解成立前如已繫屬於第一審法院者,於調解成立經法院核定後,視為撤回起訴、告訴或自訴。 |
臺閩地區辦理調解業務概況表
年 別 |
現有調解委員人數 |
總計合 計 |
總計成 立 |
總計不成立 |
民 事成 立 |
民 事不成立 |
刑 事成 立 |
刑 事不成立 |
79年 |
|
|
|
|
|
|
|
|
80年 |
|
|
|
|
|
|
|
|
81年 |
|
|
|
|
|
|
|
|
82年 |
|
|
|
|
|
|
|
|
83年 |
|
|
|
|
|
|
|
|
84年 |
|
|
|
|
|
|
|
|
85年 |
|
|
|
|
|
|
|
|
86年 |
|
|
|
|
|
|
|
|
87年 |
|
|
|
|
|
|
|
|
88年 |
|
|
|
|
|
|
|
|
89年 |
|
|
|
|
|
|
|
|
90年 |
|
|
|
|
|
|
|
|
91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