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韌性國土永續台灣 PART II

【韌性國土 永續台灣PARTI I】 本集影片中,內政部長葉俊榮告訴我們,什麼是【韌性國土】? 以及,從【憲政發展】的角度來看,推動國土計畫時,若牽涉到【資源分配】時,該如何跟憲法取得平衡? 首先,【韌性】(resilience),指的是「可以維繫、可以撐持下去」, 是面對困難能夠回復、能夠重新站起來! 而且,這個概念假設了【變動】與【風險】的基本前提: 不論是在人的社會,或是大自然的世界中, 都沒有所謂的平順與靜止,過程中難免產生衝擊與摩擦, 因此「韌性」的概念,就是要人們面對如此的不確定性、風險、或是機會。 我們要在動態的過程中,學習與反省,透過每次的災害、社會衝突, 更加精進和強化我們的制度,由此來面對下一次可能的危機。 所以,【韌性國土】的概念,其實就是從國土的規劃和國土的治理,來強調它的永續。 不過,部長也提醒,國土要能夠有韌性, 更要加進【人】的因素,所以內政部不斷地致力於人跟土地之間的交融。 因此,部長更從憲法上【國家】的三大要素──「人民」、「領土」、「主權」, 來談人與土地的交融,如何能在憲法上,使【國土計畫】與【資源分配】,彼此之間取得平衡。 也就是,唯有【人】跟【土】之間的經營,合乎自然與人本的精神、慢慢形成【共同體】、產生連帶感, 國家對外才能彰顯【主權】,對內才能【認同差異、欣賞多元】! 在民主社會裡,才能夠關心社會和諧、關心社區凝聚力、關心國土的永續發展和生態保育。 而資源分配的議題,更必須在民主程序裡討論, 因此,內政部非常努力的強調【公民參與】, 要把人的價值,放進土地規畫的過程當中! 發佈日期:2016年9月21日